反侵略斗争
鸦片战争
- 中英–南京条约
 - 中英–虎门条约
 - 中美–望厦条约
 - 中法–黄埔条约
 
丧失了很多的主权(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正式沦为两半社会)
两半社会
- 原因
- 已经丧失了独立的地位(殖民地),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半)
 - 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西方列强不愿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半封建)
 
 - 特征
- 帝国主义成为决定性力量
 - 中国封建势力成为统治工具
 - 封建土地所有制还保留着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力量软弱
 - 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高度概括,单选就选这个)
 - 广大人民水深火热
 
 - 阶级关系变化
- 地主
 - 农民
 - 工人阶级(新兴阶级):最早出现的新阶级
 - 资产阶级
- 官僚买办:跟封建势力勾结(官僚),跟帝国主义勾结(买办)
 - 民族资本:本土成长起来的
 - (小资产阶级):不是资产阶级,是劳动人民,虽然小有资产,但是不剥削别人
 
 
 
主要矛盾
-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中的主要)
 -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以来历史任务
-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反帝反封建)
 -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 时间 | 国情 | 矛盾 | 任务 | 道路 | 
|---|---|---|---|---|
| 1840-1949 | 半殖民地半封建 |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 反帝反封建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 现代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 解放发展力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斗争历程
- 人民群众
 
-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第一次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
 
- 爱国官兵
- 鸦片战争时期:关天培,陈化成,海岭
 - 中日甲午:邓世昌
 
 
粉碎瓜分中国的阴谋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瓜分高潮,马关条约
- 台湾、澎湖列岛割给日本
 - 俄、德、法干涉还辽
 
破产的原因
- 列强之间的矛盾,相互制约(重要原因)
 - 中华民族进行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义和团的局限性
- 笼统的排外(只要跟外国人有关的就杀)
 - 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欺骗
 - 存在迷信、落后的倾向
 
义和团的作用
- 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反侵略失败原因
- 制度腐败(根本原因)
 - 经济技术落后(重要原因)
 
民族意识的觉醒
- 鸦片战争:先进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
 - 中日甲午战争: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 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魏源:《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 严复:《救亡决论》,翻译了《天演论》(物竞天择)
 - 孙中山:振兴中华
 
各阶层的探索
- 农民阶级
 - 封建阶级
 - 资产阶级
- 维新派
 - 革命派
 
 - 无产阶级
 
太平天国
原因
- 赋税增加,农民负担加重
 - 自然经济解体(社会不稳定)
 
评价: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结局:天京事变,天平天国由盛转衰
《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
- 体现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 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耕者有其田
 - 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评价
- 进步性:主张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际上没有否定)
 - 局限性:
- 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思想
 - 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
 - 未付诸实施
 
 
《资政新篇》
内容
- 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评价
- 进步性: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 局限性:未能付诸实施
 
天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及局限
意义
-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
 - 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 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 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 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战争
 
失败的原因(重要)
- 阶级局限性(根本原因)
- 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 无法制止领导集团腐败现象的滋长
 - 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 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 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
 - 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教训:农民不能为中国找到出路。
洋务运动(封建地主阶级)
原因
- 首先是为了购买洋枪洋炮镇压农民起义
 - 同时也加强海防、边防
 
指导思想(纲领):中体西用
- 中国的制度,西方的技术
 
洋务事业
兴办近代企业
军用企业
民用企业(官督商办)
建立新式海陆军:北洋水师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推荐央视纪录片《幼童》)
翻译学堂
工艺学堂
军事学堂
历史作用
- 对中国早期工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 给中国带来了新知识,打开了眼界
 - 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古代商人的政治地位极低)
 
失败的原因(重要)
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失败的原因是
- 封建性(根本原因)
 - 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教训:地主不能为中国找到出路
总结: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
- 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 列强瓜分中国达到高潮
 - 洋务运动失败
 
戊戌维新
原因
- 中国民族资本有了初步发展
 - 人民形成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主要是日本)
 
活动
- 公车上书
 - 著书立说
 - 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 办学会
 - 设学堂
 - 办报纸
 
维新派与守旧派(洋务派)的论战
三个问题
- 要不要变法
 - 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
 -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清末新政废科举)和兴西学
 
意义
- 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 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
 - 使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百日维新
-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
 - 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
 - 军事方面:裁剪旧式绿营军,改练新式陆军
 - 文化教育:京师大学堂(后来的北大),废八股
 
进步性: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局限性:未触动封建制度的根本,是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要暴力革命)
结果:
- 戊戌六君子被杀
 - 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其余全部被废除
 
意义和教训
意义
- 爱国救亡运动
 - 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 思想启蒙运动,京师大学堂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失败的原因
-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客观原因,力量弱小不属于阶级局限性)
 - 唯新派的局限性(主观原因)
-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 惧怕人民群众(没有发动群众,是精英运动)
 
 
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为中国找到出路。
辛亥革命
历史条件
- 民族危机加深
- 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正式沦为两半社会
 
 - 清末“新政”破产
- 废除科举
 - 预备仿行宪政(君主立宪)
 -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近代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开始成熟
-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英运动,没有发动群众)
 
 
准备工作
- 孙中山组建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 …
 - …
 - 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政党)
 
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学说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概括为三大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 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
- 推翻清朝政府
 - 追求独立
 
 
局限性(不反帝,反封不彻底):
- 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
 - 放松了汉族封建势力,结果就保留了封建势力,导致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的反扑(袁世凯)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
-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局限性:
- 归根到底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很难得到保证
 
民生主义(考的多),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
- 现有地价归原主
 - 增价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局限性:并非将土地所有权给农民,没有真正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没地的还是没地,不是耕者有其田)
与改良派(维新派)的辩论
舆论阵地
- 《民报》
 - 《新民丛报》
 
主要问题有三个
- 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论战的焦点)
 -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意义
- 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
 - 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 但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 走精英路线
 - 不反帝,反封不彻底
 - 不分地
 
 
总结:
- 洋务派:君主专制
 - 维新派:君主立宪
 - 革命派:实行共和
 
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覆灭
- 第一次武装起义是萍、浏、醴起义(同盟会)
 - 黄花岗起义(也称广州起义)
 - 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 政权组成人员上看,资产阶级革命派占主体地位
 - 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政策看,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
 
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部宪法)
-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 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评价
- 进步性
- 是革命的产物,具有革命性,民主性
 - 不仅具有现实的进步意义,在中国宪政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 局限性
- 企图承认清政府签订的条约
 - 没有提出满足农民要求的政策,反而维护封建土地制度
 
 
历史意义
-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
 -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发生了积极变化(剪辫)
 -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 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 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日本)、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 在文化思想:尊孔复古思想猖獗一时(因为袁世凯想当皇帝)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原因是
- 中国是地方性农业经济,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
 - 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宋教仁被暗杀 <– 二次革命(孙中山针对宋教仁被杀发动的)
袁世凯复辟 <– 护国运动(孙中山针对袁世凯复辟发动的)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 护法运动(国民党要求段祺瑞恢复临时约法,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教训:中国民族资本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
失败的原因
- 客观上,在帝国主义时代,在两半的中国,资本主义建国的方案行不通
 - 主观上,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阶级局限性)
-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 不能发动群众
 -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总结:
- 中共
 
成功:懂得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失败:不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 非中共
 
成功:不可能
失败:阶级局限性(主观)
-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 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总结:
民资的两面性
- 妥协性
 - 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后改为《新青年》)
 -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聘请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
 -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 提倡民主和科学
 - 提倡个性解放
 - 提倡新文学
 
新文化提出的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 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准备了条件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 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
 - 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精英路线)
 - 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辩证法),一般还是资本阶级的方法(形而上)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 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 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群众路线)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在五四运动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只是李大钊这样的个别人物。
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社会历史条件:
-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 新文化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
 -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 巴黎和会(一战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审判会)
 - 中国是战胜国,日本也是战胜国(日本在中国山东青岛打了德国),国际社会要求将山东交给日本
 - 消息传回国内,爆发五四运动。可以参考电影《我的1919》(外交官顾维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超级重要)
五四运动的新特点:
- 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 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 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结论: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在十月革命后就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
革命的所属范围(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
- 旧民主主义革命:世界资产阶级革命
 - 新民主主义革命(自己是资产阶级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 领导阶级 | 对象(任务) | 性质 | 所属范围 | |
|---|---|---|---|---|
| 旧民主主义革命 | 资产阶级 | 反帝反封建 | 资产阶级革命 |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无产阶级 | 反帝反封建 | 资产阶级革命 |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 
| 社会主义革命 | 无产阶级 | 反资 | 无产阶级革命 |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 
五四运动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
 - 党小组
 - 中国共产党
 
早期马克思主义运动
队伍:
- 五四以前新文化的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
 - 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毛泽东,周恩来
 - 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董必武 …
 
特点:
- 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强调暴力革命),与第二国际(强调改良,修正主义,被阉割过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 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 开始提出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相结合
 
与中国工人的结合
- 1920年8月,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
 - 主要工作
-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
 - 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 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后面也叫共青团)
 - 进行有关建党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中国共产党诞生(背)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党):
近代以来,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土进行了干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的发展进步,客观上要求有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有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很惨,他们不行,需要我来)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在上海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成立时的历史特点:
- 十月革命后,第二国际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后
 - 中国工人受三重压迫,具有坚定的革命性
 
当时中国共产党要加强自身建设的原因:
- 工人阶级的人数不多,出身小资产阶级的党员占有相当大的数量,新生中国共产党受到严重影响
 - 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
 
伟大意义:
- 有了党,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 使中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 有了崭新的奋斗目标和纲领
 - 有了新的革命方法(群众路线)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中共二大:
-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
 - 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采取群众路线
 
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 工人罢工
 - …
 - …
 
国共合作
第一次合作
-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的强烈愿望
 - 中共三大决定全体共产党以个人民义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新三民主义:
- 在民族主义中突出反帝的内容
 - 在民权主义中强调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 在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主张”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
 
结论:因为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一致,因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国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 时期 | 标志性事件 | 统一战线 | |
|---|---|---|---|
| 1925-1927 | 大革命时期(北伐) | 五卅(sa)运动 |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 
| 1927-1937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八七会议 |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 
| 1937-1945 | 抗日战争时期 | 西安事变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 1945-1949 | 解放战争时期 |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 
毛泽东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国民合作全面破裂,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成为大革命失败的标志。
大革命的意义:
-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
 - 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
 -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的政治威望
 
失败的原因:
- 客观:反革命力量强大
 - 主观:
- 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领导权(特别是武装)
 - 不善于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根本原因)
 - 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瞎指挥(遵义会议以前只要失败了就会有这个原因)
 
 
经验教训:
- 必须建立工、农、小资和民资在内的革命统一战线(朋友还得要)
 - 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 必须要有军队(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没有军队)
 - 加强思想、政治、组织建设,将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结合
 
大革命的失败与土地革命的兴起
国民党统治全国
- 张学良改易旗帜,服从国民党的领导
 - 国民党实行清党分共政策
 - 国民党退化了,同北洋军阀没有本质区别
 - 国情没变,革命对象没变,革命性质也没有变
 
土地革命兴起
八七会议:
- 彻底清算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 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 毛泽东: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评价:挽救党和革命
总结:特别重要的会议
- 八七会议
 - 遵义会议
 -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南昌起义开始有了自己的军队)
- 南昌起义
 - 秋收起义
 - 广州起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 《反对本本主义》:
-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结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土地政策:
- 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 井冈山土地法(第一个土地法),可以抢地
 - 兴国土地法(第二个土地法),没收公共的地和地主的地
 -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
 - 按人口平分土地(耕者有其田)
 
第一个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 第一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从此有了自己的政权)
 - 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第三部宪法),成立xxx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
 - 实现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土地革命的严重错误:
- 第一次是左倾盲动错误
 - 第二吃是左倾冒险错误
 - 第三次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
- 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反资了)
 -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 提出坚决打击富农
 - 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 拉帮结派,排除异己(毛泽东这时很惨)
 
 
为什么会犯错:
- 八七会议后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
 - 共产国际瞎指挥
 - 不懂得将马列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本原因)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 政治问题:瓦窑堡(bu)会议
 - 思想问题:延安整风运动
 
遵义会议:挽救党的命运,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不听共产国际的了)
总结历史经验
-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系统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系统说明了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 《矛盾论》《实践论》:揭露了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马列原理要与实际相结合,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抗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
- 占东北
-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的起点)
 
 - 图华北
 - 全面抗战
- 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局部抗战揭开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 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瓦窑堡会议(核心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十年内战由此结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瓦窑堡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 工人、农民、小资是抗日的
 - 民资的两面性,是可能抗日的
 - 地主有的是可以联合的
 
 - 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 “人民共和国”代替“工农共和国”
 
全面性抗战的开始
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
- 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民资,还包括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 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第一次没有)
 - 没有共同纲领(第一次合作有共同纲领:新三民主义)
 
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广州、武汉失守,标志着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 战略防御(敌进我退)
 - 战略相持(退无可退)
 - 战略反攻(估计就那么)
 
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大捷,其他全部都是失败
- 客观原因:敌我力量悬殊
 - 主观原因: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的失误
- 实行片面抗战
 - 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只寄存与正规军
 
 
日本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态度:防共、反共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 实行全面抗战(洛川会议)
- 人民战争路线,发动人民群众
 -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 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论持久战》)
- 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只能持久战
 - 日本是小国,发动战争,国际上失道寡助,中国是大国,进行反侵略战争,国际上得道多助
 
 
敌后战场
- 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 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主要的
 -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 游击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领导权)
 -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
 -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 进步势力:工农小资
 - 中间势力:民资,条件:
- 中国共产党有充足的力量
 - 尊重它们的利益
 - 同顽固势力斗争,并能取得胜利
 
 - 顽固势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蒋介石的国民党),原则:有理、有利、有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
- 政治: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 共产党1/3,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
 
 - 经济: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 地主要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生活
 - 农民要交租交息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 文化
- 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
 
 
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各界人士要求国民党实行抗战民主
- 宪政运动
 - 《光明报》
 - 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
- 揭示了两半的国情,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 中国革命运动: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
 -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
 - 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宝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延安整风
解决思想问题:
- 《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主观主义整学风(党的高级干部)
 - 《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宗派主义整党风(全党党员)
 - 《反对党八股》:反对党八股整文风(全党党员)
 
学风问题:
- 是思想方法问题
 - 是对待马列主义的态度问题
 - 是工作态度问题
 
结论:学风问题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
主观主义:
- 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
 - 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是整风的重点
 
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起来
中共七大
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其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第一次结合的开始: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
抗日战争的胜利
- 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 波茨坦公告,台湾、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是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是东方主战场
 -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
主要原因: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决定因素
 -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关键
 - 全民族抗战是重要法宝
 - 世界人民 …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抗战中的中流砥柱:
-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
 
意义:
- 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
 -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 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解放战争与建立新中国
抗战胜利后国际国内形势
- 美苏争霸
 - 美国取代了日本的地位,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 重庆谈判
 - 签署了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 政协会议在重庆开幕
- 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党派
 - 五项协议
 
 
土地革命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五四指示》
- 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
 - 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
 - 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征收富农多余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
 - 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有耕者有其田,不再是削弱封建性剥削土地制度,而是废除。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在国统区,学生运动等等也发展起来了,原因
- 官员腐败
 - 反人民内战
 - 征收苛税
 - 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 民族工商业走向破产
 - 农村经济急剧衰弱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民主党派:
- 民族资产阶级
 - 城市小资产阶级
 - 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
 
民主党派参政,在中共的领导了,和共产党一道担任管理国家和建设国家的重任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民族党派提出走资本主义道路:
- 在政治上,实现英美式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
 - 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资本横行
 
资产阶级建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 民资没有勇气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的革命斗争(资产阶级两面性:革命性和软弱性)
 - 帝国主义不会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 从中国革命形势来看,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七届二中全会:
- 提出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
 - 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 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反资)
 - 两个务必: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论人民民主专政》:
- 团结民资
 
新政协: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协会组织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 中国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 之所以能胜利,有共产党的领导
 - 国际无产阶级的支持
 
经验(三大法宝):
- 统一战线
 - 武装斗争
 - 党的建设
 
实现领导权的条件:
- 对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
 - 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
 - 对夺取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新中国的成立:反帝反封的任务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 反帝成功了
 - 反封成功了
 - 军阀割据结束
 - 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 中国共产党称为了执政党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起得了基本的胜利,两半的国情改变,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全国范围内建立
 - 完成近代以来的第一项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创造了前提
 -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刚刚开始
 
新民主主义社会
- 政治: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 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 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 –> 工人)
 - 合作社经济(过渡,很快消失)
 - 个体经济(农,小资)
 -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性质 –> 民资)
 - 国家资本注意经济(过渡)
 
 - 文化:马克思
 
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
- 国际上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封锁中国)
 - 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反蹲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1949-1953:
-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西藏、海南岛. . .还没有解放)
 - 恢复国民经济
 1953-1956:
- 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 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问题:
- 解放全中国的任务还没有结束
 - 经济十分落后
 -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试图搞垮新中国
 - 中国共产党能不能经受起考研
 
重点工作:
-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 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废除地主阶级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保存富农经济
 -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
 
 -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 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抗美院草)
- 另起炉灶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不承认之前签订的跳跃)
 - 一边倒(导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
 
 - 加强党的建设
-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 五反:打击不法资本家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经济情报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没收官僚资本
- 具有双重性质
 
- 反帝国主义的附属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 反大资产阶级,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建国之初:先化后改 –> 后来:边化边改,原因:
- 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经济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之所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因为具备了以下条件:
- 国营经济相对比较强大
 - 资本主义经济弱小,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 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背靠苏联)
 
一五期间:
- 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
 -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 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农业:
- 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
 - 初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 高级社(社会主义性质)
 
- 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 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 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 1956年底,农业改造完成
 
手工业:
- 合作小组(社会主义萌芽)
 - 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 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
 
1956年底,手工业改造完成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 赎买政策
 - 初级形式:加工订货、统销包销、经销代销(社会主义萌芽)
 - 高级形式:公私合营,企业利润采用“四马分肥”
- 起初,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半社会主义性质)
 - 1956年底,全行业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性质)
 
 
特点:
- 赎买,有偿而不是无偿
 - 改造的同时,给予工作安排
 - 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改革开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面临两大问题:
- 如何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
 - 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毛泽东提出第二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未完成)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 主要矛盾: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
 -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 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为补充
 - 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
 - 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中共八大后,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了资产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称作“新经济政策”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
《论十大关系》
- 基本方针: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 是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如何处理:
- 政治思想:团结–批评–团结
 - 物质分配: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 科学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共产党和民主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
六又政治局面: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真理标准问题是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 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 南方谈话:
-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 发展才是硬道理
 - 三个有利于
 - 强调加强党的建设
 -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前途
 
 -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